中新网天津10月3日电 题:天津不养闲桥 “依桥造境”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作者 张少宣 王在御 王君妍
9月30日至10月6日晚间,天津津湾广场大型光影秀将贯穿整个“双节”假期,当由无人机搭载的“火凤”在海河上空翩然飞舞,“大运河-海河”项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码头“津湾码头”也在9月30日正式开启试运营。津湾码头外观设计上融入了中国桥文化元素设计,桥与码头让城市水文化借由建筑,成为吸引世界游客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中国的建设速度令人称奇,天津的海河夜景非常美,各种样式的桥梁巨大且充满设计感,再搭配多彩的灯光,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西班牙的桥虽然也很美,但相对比较简单,并且以交通属性为主。”在北京留学的西班牙女孩葆拉假期来到天津旅游,对于海河上的桥梁啧啧称奇。
9月30日晚,天津“大运河-海河”项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码头“津湾码头”开启试运营。(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天津不养闲桥 “桥文化”成为城市旅游吸睛点
近期,一首《天津不养闲桥》走红社交网络。作者天津摇滚大鼓创始人李亮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津人乐观热情,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爱玩、会玩是天津人的性格,骨子里有自带幽默风趣的特点。所以天津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放松和舒适,如果外地朋友来天津旅游一定会觉得很休闲很文艺,与各大一线城市的忙碌状态不同,天津的悠闲是独具特色的。
“天津以其独特的人文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天津是三岔河口,九河下梢,海河横跨市内六区,桥自然很多,天津自古又有七十二沽的说法,游客多了我就想让全国的朋友更多了解海河,了解天津的桥。”李亮节说道。
从小在天津长大的李亮节,每天都要走过天津的大街小巷。与桥有关的生活场景他再熟悉不过。“有的桥下唱歌的多,有的桥下跳舞的多,有的桥下都是散步闲聊的人们,有的桥下都是拍照的人们,天天经过天天见,也不需要什么特别考察。外地朋友觉得天津曲艺好玩好听,别具一格,而且我写的歌词跳出了传统曲艺的范畴,歌曲描述的都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热点,把时尚的元素和幽默的天津文艺特点结合起来,应该是被更多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天津之眼”摩天轮,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地标之一,2009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图为2022年国庆假期,游客乘坐海河游船观赏“天津之眼”摩天轮夜景。(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桥梁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文旅”符号,无论是宏伟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石家庄赵州桥,都让世界为之惊艳。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天津政协文史委员何焕臻则表示,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桥梁形式都集中在海河之上,海河已然成为“世界桥梁博览会”。
“1888年,英国设计师设计了天津第一座西式悬臂式开启桥金华桥,同时也是它也是中国最早的开启式铁桥。而由世界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院士设计的‘日月同辉’大沽桥,在2006年则荣获过全球桥梁设计建造的最高奖‘尤金·菲戈奖’。”何焕臻说天津的桥不但是文旅“吸睛点”,更是近代中国看天津和世界目光看海河的“中国名片”。
依桥造境倚桥观景 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我曾到法国塞纳河旅游,听了网络上那首《天津不养闲桥》就特别想来天津,天津的桥风格更加多元化,温柔浪漫中更有‘国际范’。”北京游客龙西女士说。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在讲到天津桥梁历史时表示,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曾是非常繁忙的水陆码头。因为河流众多,整个城市被南运河、北运河、海河分割为河北(南运河以北:关上、关下、窑洼)、河西(海河上游以西,一般指城厢地区)、河东(海河上游以东)三个部分。行船虽然很方便,但影响了陆路交通,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往来。
16世纪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官府建立了渡口16处,此后民间设立的私渡也兴盛起来。到了17世纪末的清代康熙年间,由于陆路交通的繁忙,天津老城附近先后修建了3座浮桥——西沽浮桥,北门外的钞关浮桥,东门外的盐关浮桥。“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也就由此得名。
“十一”假期期间,国外游客在津湾广场拍摄海河桥梁。 张少宣 摄
天津现如今拥有170余座跨河桥,摄影玩文艺就去金汤桥,体会法国风情那就北安桥,每逢年节游客来天津还能观看开启的解放桥,这些都是天津日常的生活场景。“人们觉得天津的桥亲切有温度,在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眼中,通过桥能得到对天津某一种习俗、某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故事化完整了解,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李亮节说道。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许熙巍副教授认为,桥最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河流两岸的交通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很多桥被赋予了人文意义,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品、城市的风景线、独特的文化符号。很多拥有著名河流的城市会同时拥有著名的桥,比如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桥、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等等。
“天津开埠时间较早,陆续建成了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标’桥。百年‘工业风’的解放桥承载了半部近代史,彩虹般横跨两岸的金刚桥见证了天津改革开放的步伐,永乐桥上屹立的天津之眼游人如织。这些桥,为海河两岸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还成了城市的新地标,成了天津故事的重要讲述者。”
9月30日晚,天津2023金秋海河文化体育旅游节在海河畔津湾广场亲水平台启动,炫丽多彩的主题光影秀点亮海河两岸,吸引了许多市民及游客观看。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许熙巍表示,连通两岸交通为主要性质的桥,应合理规划连接它的主干道路网络,合理设置上下桥交叉路口的管理,避免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幸福感;散发历史文化魅力的桥吸引着大量游客,应进行适应文旅赋能的规划设计,提升游客的交通可达性、步行友好性和疏散安全性;观景位置好的桥,则应运用新颖造型设计、设立标志性节点以及建设观景台进行对景、借景等手法,依桥造境、倚桥观景,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观赏和休闲的场所。
“当游客漫步于不同城市的河畔,‘观桥看水’探寻的是城市文化的精髓。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一种充实和一种遐思。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互动中,深入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当代价值追求,感受丰厚滋润的精神归宿。”罗澍伟说道。(完)
(台海观澜)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明探路乡村融合
中新社福建三明10月3日电 (雷朝良)“早年,我父亲在大陆走访多地后,最终被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招商引资政策所吸引。”追随父辈的足迹,“90后”台湾青年彭安源也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种茶600多亩。
大田有着上千年的种茶历史。彭安源的父亲1999年来到这里,带来软枝乌龙、金萱等台茶优良品种和台湾东方美人茶制茶工艺,并创办起大田第一家台资茶企。
2013年7月12日,大田县大仙峰茶美人景区吸引游人来休闲观光。(资料图)
在台商带动下,当地茶业快速发展。目前,大田县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有涉茶人员10万人、茶企1300多家,年加工毛茶1.49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39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大田美人茶面积7万亩,年产美人茶4200吨,占全国美人茶产量70%以上,成为中国美人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2022年11月,三明市获批设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源自台湾、一脉相承,大田美人茶续写两岸茶缘,为三明探索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作了生动的注脚。
三明学院副教授安显楼认为,三明与台湾两地乡村在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方面极为相似,融合互通性好、产业互补性强。
自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2005年创办以来,三明搭建起两岸林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台胞超100万人次前来交流,引进160多家台企落户,开创了23个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据三明市台港澳办介绍,近年来,三明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培育30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面积6万亩;与台湾有58对乡镇建立常态化友好交流机制,签订两岸乡镇交流合作协议100多份。
在三明市清流县赖坊镇姚家村,台商简文通打造的千亩樱花园已成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见证和当地的一张烫金名片。今年2月,他种植的30万株樱花树竞相绽放,吸引游人约20万人次于深山之中邂逅粉色花海。
2月15日,台商简文通种的千亩樱花竞相绽放,蔚为壮观。 雷朝良 摄
简文通在清流种樱花已逾10年,对于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他表示,意见中提出的“便利台胞在闽生活”字字情真意切,让他对今后在清流的发展更有信心。
台湾民宿客栈协会副会长蔡幸爵团队来到三明驻村已3年有余。2019年,他带领团队进驻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这是一个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落,村落周边分布着宋、元、明、清古窑址。
在小蕉村,蔡幸爵团队从设计、监工到产业发展,展开陪护式服务。如今,小蕉村已是当地著名的网红打卡点,成为“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村”。
9月11日,由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参与建设的小蕉村美丽迷人。 曹建平 摄
近年来,三明引进多个台湾团队参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将台湾乡村建设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泰宁际溪村、三元岩前村和小蕉村、沙县俞邦村等一批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村。
三明也设立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创办两岸大学生乡村建设实习营,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实习营活动期间,来自台湾6所高校的41名台湾大学生与大陆4所高校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实习,共同参与三明乡村建设。
三明市台港澳办主任魏亚鹏表示,将以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对台乡镇对口交流合作,全方位吸引台湾乡镇村里、农林水利、青年乡建乡创团队等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全过程,努力建设台胞台企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第一家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