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壮丽,承载爱国情怀;文化多姿多彩,礼赞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国庆假期,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营造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人们在踊跃参与精神文化生活中欢度国庆,礼赞伟大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国庆假期,人们游古巷、品民俗、赏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滋养。
国庆假期,天津南开区古文化街景区的“津味民俗游园会”正式开园。在景区的天津民俗博物馆内,工作人员身穿长褂、手持折扇,以风趣的方言与游客对话猜谜。游客王坤说:“在国庆假期能有机会欣赏到中幡、二魁摔跤等非遗项目,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很有意义。”
在河北石家庄市新华区文体中心,一场“非遗雅集”吸引了众多居民参加。“尺八音色苍凉辽阔,要演奏出空灵的意境。”尺八制作技艺传承人曹昊现场演示乐器制作流程,还手把手地教人演奏。古琴演奏、叶雕画、岳氏八翻手等非遗项目也轮番登台,赢得阵阵掌声。“假期的文化活动真丰富,家门口好戏连台!”88岁的市民张荣素说。
10月2日,福建泉州市永春县的五里古街游人如织。在纸织画研学基地,非遗传承人林志恩娴熟地展示纸织画编织技艺,引得游人一起动手体验。不远处一家香坊内,游客们品茗、听琴、赏画,神情惬意。“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参观体验,感受文化魅力。”香坊负责人黄昱介绍。
“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广西各族群众常会敲响铜鼓,庆贺祈福。”10月2日,广西民族博物馆内,讲解员正带领游客参观铜鼓文化等特色主题展览。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参与铜鼓拓印、铜鼓花灯制作等体验活动,并观看马骨胡、芦笙等民族特色乐器展演。
在陕西西咸新区诗经里小镇,一场以“国”为主题的飞花令正在上演。景区创新文旅融合方式,紧扣国风国韵主题,推出诗词飞花令、“国风”拍照等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度过一个富有文化色彩的假期。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国庆假期,人们在广袤大地领略江山如画,感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体悟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抒发爱国情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黄河大峡谷景区,青山巍峨,绿水环绕。“带孩子来看黄河大峡谷,感受山川的壮美,还去崔家寨看了看老物件。希望孩子在大美河山中了解历史的变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游客刘丹说。
水天相接,微风拂面,灰鹤翱翔,芦苇作响。在吉林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游客陈佳与家人乘船游览,船至湖心,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查干湖有将近70种鱼。”陈佳说,“游览辽阔的山河,看着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真让人高兴!”
十月安徽,秋意正浓,青翠的黄山松和五彩的落叶林交相辉映,拼出了天然的“七巧板”。游客廖作燕特地带了一面国旗登山,还赶上了迎客松前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一起在山巅唱国歌、庆佳节。“祝福国家繁荣昌盛,祝福人民幸福安康!”廖作燕挥舞着国旗说。
湖北当阳市草埠湖镇,农民们以传统方式打捆秸秆,制造出一处处金黄色的麦垛。这些麦垛成了游客们的“打卡地”。“带儿子来感受我们童年的乡村生活,让他亲近一下大自然,多了解一些农垦文化和农业知识,节约粮食,热爱劳动。”游客李荣华说。
重庆云阳县龙缸景区,群山深处云雾缭绕。随着郑万高铁开通,更多游客来到龙缸景区,欣赏三峡风光,今年以来日均客流量在3万人次左右。“早就听说三峡景色壮丽,今天亲眼见证,很受震撼。”游客陈宝说,“我对有关三峡的历史文化更感兴趣了,回去要深入研究,讲给别人听。”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连日来,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带给群众充足的文化获得感,也成为人们激扬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
在歌曲《美丽中国》欢快的节奏中,天津工业大学的师生们挥舞国旗,齐声合唱。在这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中,师生们通过乐队演奏、歌舞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了各民族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真挚情感,抒发了爱国报国的拳拳之心和踔厉奋发的昂扬志气。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江苏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一包三改”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音乐主题快闪活动,人们或弹或唱,逐渐汇聚到广场中间,一起展开国旗,这样的场面,又吸引了更多居民和游客加入进来。参与活动的学生杨力介绍,他还报名参加了街道组织的“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爱国情怀”活动,用歌声表达祝福之情。
四川成都市宽窄巷子东广场,伴随着嘹亮的歌声,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与大学生们手牵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感染了在场的游客。游客李娜娜表示:“今年咱们国家举办了大运会、亚运会,中国队运动员勇创佳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国庆假期,成都举办了“蓉宝带你游成都”快闪活动,并在成都大运会相关场馆开展大运会项目互动体验。
国庆假期,云南玉溪市举行主题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电影放映、游园会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游客李国平观看了花灯歌舞表演《聂耳还乡》,“本地的花灯艺术和聂耳的故事相结合,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彰显了爱国情怀,催人奋进,很有意义。”
新疆和田县约特干故城舞台周围,站满了市民游客,“百姓大舞台 欢乐庆国庆”文艺展演季专业汇演在这里开幕。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边欣赏边记录精彩的歌舞表演。中学生阿扎提古丽·艾海提说:“从一个个节目里,我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生活的幸福美好。”
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营区内红旗飘扬,一场以“唱响嘹亮战歌 奋进建军百年”为主题的音乐晚会火热展开。晚会现场,礼赞国家伟大成就、展现官兵奋斗风采的节目轮番上演。今年入伍的戴仁威倾情献唱,赢得战友们的阵阵掌声。“我要和战友们一起实现强军梦想,贡献青春力量!”戴仁威说。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放眼神州,新时代的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亿万中华儿女汲取悠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激扬蓬勃力量,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昂首阔步。
(综合本报记者龚相娟、邵玉姿、刘晓宇、李纵、龚仕建、张枨、刘以晴、徐靖、范昊天、刘新吾、武少民、靳博、姚雪青、宋豪新、叶传增、李亚楠、李龙伊报道;本期统筹:刘念)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电(韦香惠)在平均年龄55岁的大学学钢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年,老年大学的课程在互联网上火了,眼下正是秋季学期的招生热季,许多年轻的面孔开始出现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
前不久,北京地坛公园书市里的老年大学点位意外在社交媒体出圈。 韦香惠 摄
老年人的课堂,年轻人想不到的拼
在老年大学上了两次课后,陈曦深感“被卷到了”。
今年30岁的她是一家酒吧的主理人,有着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母亲退休之后,和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小区附近的老年大学。在了解学校的报名要求和课程内容、收费标准等信息后,她便立刻心动,报了钢琴初级课程班。
在陈曦的设想中,班上同学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而自己是年轻人,会学得更快,还能帮助其他叔叔阿姨,这样也会带来成就感。
然而,实际情况大大出乎陈曦的意料。“我觉得有点太拼了,太努力了,我真的被卷了!”陈曦向中新网介绍,老年人上课十分努力,完全不是她想象得中的“只是来玩”,除非家里有事,基本每天都能练个2到6个小时的钢琴。相比之下,她的课后练习量显得远远不够。
陈曦在老年大学上钢琴课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北京地坛书市里设置的东城区老年开放大学招生点位在社交媒体上意外出圈,许多年轻人慕名前去。
招生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网,原先班上比较年轻的学生大约是40多岁,但今年很特殊,许多20岁的年轻人也来咨询报名。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因为主要是面向老年人讲课,上课老师语速较慢,还会不断重复技术要点,年轻人如果要报名,需要考虑是否能接受课程进度和讲课方式。
代际弥合之下,一场双向奔赴
钟诗琪报名参加了东城区老年开放大学的瑜伽课。她今年是27岁,目前是自由职业的状态。
她说,自己在外面上一些健身课,并不会主动和同学搞好关系,基本上下课了就走。“大家都有一种公事公办,结束今日任务的感觉”。
但老年人的热情让年轻人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我以前没有想过到了很大年纪还能做瑜伽,但真的看到满头白发的奶奶还在非常认真地练习,感觉很奇妙。”钟诗琪说。
钟诗琪所报名的老年大学瑜伽课课堂 受访者供图
她告诉中新网,有一些老人报了几种不同的课程,让她有一种“哇哦她们退休生活好精彩”的感受,也会在想如果自己是这个年龄能不能像她们一样。
陈曦也有类似的体会。开课后,她的作息渐渐变得规律起来。过去经常晚睡晚起的她,现在因为上午9点到11点的课程安排,逐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
有时候,陈曦也会感觉到这些老年人的孤独。“特别希望交流,经常会拉着跟你聊天。”她说,这些老年人大部分都是退休后,平时主要是照顾孙辈,他们也需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在陈曦看来,和老年人做同学并不存在”代沟“问题,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更加熟悉互联网的她,会主动帮老年人网购教材,还会互相交流学习情况。
老年大学之外,年轻人期待更多平价课堂
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选择老年大学的原因还是因为平价的课程收费。
一般来说,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且收费比市场上的培训机构会便宜很多。陈曦报名的学校位于北京丰台区,课程内容既有萨克斯、古筝、非洲鼓等乐器类课程,还有手机摄影、英语等技能类课程。
东城区老年开放大学的秋季招生简章 韦香惠 摄
陈曦选的钢琴课一学期有12课次,收费800元,每节课两个小时。“外面机构的小课,一节45分钟的课可能就要几百元。”她说。
在钟诗琪看来,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会涌向老年大学更多都是因为性价比高,但大部分年轻人无法满足在工作日白天上课的条件。另外,不是所有老年大学都接受年轻人报名。不少老年大学的招生年龄通常要求在45岁至75岁之间,部分学校的年龄限制较为严格,一些招不满的课堂才会面向年轻人开放。
钟诗琪了解到有地方推出的市民夜校,她认为这种形式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需要。“我之前有看到过上海的市民夜校,当时就觉得好羡慕,但课程名额好像也很难抢。那个时候就在想如果有更多这样物美价廉的‘平民课程’就好了。”(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