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不仅是激情昂扬的体育盛会,也是展示举办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还是促进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从举办城市的文化底蕴,到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等的设计,再到亚运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杭州亚运会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杭州和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5个协办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闻名于世。
在本届亚运会视觉设计和活动筹办中,“西湖”元素多有呈现。吉祥物“莲莲”的名字源于西湖中的莲叶,寓意纯洁、高贵与祥和。戴着荷叶形头饰,以三潭印月为顶,“莲莲”颇具山水意蕴。断桥、三潭印月等西湖胜景,也镶嵌在奖牌“湖山”之上。开幕式上,以“西湖”为代表的诗画江南令人赞叹。
亚运场馆也呈现出中国韵味。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大莲花”和“小莲花”、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等充分展现了建筑之美和人文之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外形像是张开双翅的蝴蝶,也蕴含着破茧成蝶、争创佳绩之意。
绍兴是承办亚运比赛项目最多的协办城市。绍兴聚焦视觉形象,运用丝绸、水乡、书法等文化元素,打造了外形如“蚕茧”的攀岩馆、远眺如“书卷”的棒垒球馆,诠释了浓浓的“江南味”。
绍兴将山、水、桥与亚运元素结合,打造了稽山鉴水、江南桥乡等十大精品景观。在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中,越剧、绍剧等绍兴文化元素精彩亮相。在运动员住宿点,绍兴还精心布置了乌篷船、兰亭等元素,让运动员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9月29日晚上,杭州亚运会田径项目开赛前,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上演了一场裸眼3D展示。在跑道上呈现的影像中,许多田径项目运动员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奔跑,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从融入青花瓷、牡丹等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礼服,到以南宋官窑花觚为灵感、由东阳木雕制作的“硕果累累”颁奖花束,再到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火炬“薪火”等,杭州亚运会处处体现着江南韵味。
“杭州亚运会核心图形‘润泽’展现了温润万方的气韵,色彩系统也具有鲜明的杭州韵味,共同塑造了本届亚运会的美学基调。”杭州亚运会主新闻发言人许德清表示,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分别代表了杭州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亚组委在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和媒体村各设有一个文化屋,将现代科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多维度的体验。3个文化屋主题各不相同,运动员村是乐活主题,媒体村是雅集主题,技术官员村是国风主题。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模式相结合,3个文化屋提供文化展示、非遗活动、数字化体验等服务,让亚运会参与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赛事期间,3个文化屋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40余个非遗项目。亚运村开村以来,杭州亚组委已举办了140多场非遗展示活动。
浙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运动员村,“宋嫂鱼羹”等杭帮菜以及杭州名点“定胜糕”深受运动员喜爱。各亚运分村运动员餐厅还精心组织民间特色美食展示和饮食文化交流活动。萧山亚运分村运动员餐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作品,淳安、桐庐亚运分村推出了古风茶歇、猜灯谜、古筝表演进餐厅等文化活动。宁波亚运分村里,象山鱼拓、泥金彩漆等展示吸引了众多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前来观赏。 【编辑:刘阳禾】
每当居民之间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时,这位热心助人,又善于解“疙瘩”退休女性总有办法化干戈为玉帛。史玉江摄
中新网新疆昆玉10月3日电(史玉江 刘秋月)在新疆兵团基层连队,有一个名叫“古丽花”的调解室,被称为职工群众的“解忧室”。当地人有什么纠纷,都愿意去那“评评理”。它在化解基层民众矛盾有什么“魔法”?
金秋时节,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的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还未褪去炎热。走进七连办公室楼内,中新网记者看到调解室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室内温馨、舒适的布置能让人身心放松。
“你是不是要调解?我去叫何书记,我们这里有事都找她。”该连队一位干部说。
这名“何书记”名叫何淑红,据称是当地的“金牌”调解员,每当居民之间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时,这位热心助人,又善于解“疙瘩”退休女性总有办法化干戈为玉帛。她有什么调解“秘诀”吗?
“金牌”调解员的“秘诀”
何淑红善于从当事人的性格入手,讲话和颜悦色、当事人尊敬她,也愿意配合她。刘秋月摄
“我对这里的人比较了解,也喜欢管闲事。”体型稍胖、扎着“马尾”,着纯白色衬衫的何淑红微笑着说。
何淑红退休前担任四十七团六连、七连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威信高。该团很多人有什么纠纷喜欢找她。退休后,受团里邀请,她在七连当起专职调解员。
“人民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心中有杆秤,为遇到矛盾纠纷的群众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何淑红说,基层的各种矛盾纠纷比较复杂的,如果处置不当,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
何淑红每天要用一两个小时学习法律。“民法典通篇我看过十几遍。有什么不确定的,我就去找司法所专业人士。”
调解中,何淑红善于从当事人的性格入手,讲话和颜悦色、当事人尊敬她,也愿意配合她。小至夫妻纠纷,大至财产纠纷,她每次都预先做功课,根据案情的特点做好对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尽全力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一天最多调节11个纠纷
2022年6月初,何淑红得知一纺织公司拖欠何某等23名农民工工资78.96万元,农民工天天聚集讨薪。她通过核实得知:该公司项目款没有到账,公司账户也被冻结,没有钱支付工资。
何淑红向该团司法所汇报事情原委后,协调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信访办等部门一起调解,成功助23名农民工讨回工资,完成司法确认。
何淑红一天最多调节过11个纠纷。她说:“再累也要把当事人安抚好。很多人的矛盾不能拖,越拖越容易激化和扩大。”
2020年,七连职工鲍八一回“老家”武汉,把自己的地交给廖素群代管。当时因关系好,既没签合同,也没说费用的事。次年3月鲍八一回来后,认为廖素群种了一年土地,应当给自己付租金。但廖素群认为自己只是帮忙代管;再者因为疫情,种地就不赚钱。结果矛盾闹大,这二人不约而同找到何淑红。
何淑红说,她前后找过鲍八一27次。“我用法律法规帮他梳理事情的脉络,还会讲些小故事让他明白‘和为贵’的道理。”鲍八一最终同意言和。
“平常我们有啥事情,只要给她打电话,她就给我们解决,说到办到。”廖素群说。
近两年,何淑红调解的劳动争议,邻里、婚姻、损害赔偿、土地林木纠纷等各类民事纠纷179件,涉及金额522万余元。该连队职工到连队办公楼里办事,总会去她聊两句。他们说,何淑红是他们的知心人。
“我是在四十七团出生长大的,身边的人都熟悉,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结’,心里也舒服。”何淑红告诉记者,她会一辈子生活在这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