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0月3日电 题:家庭出行释放中国消费力 “邮轮游”火热旅游市场
作者 张少宣 王君妍 王在御
“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所以我选择‘邮轮游’出行。12岁的女儿还在船上交到了几个外国朋友,她用学到的英语去交流,虽然还不太流利,但也是一种锻炼,让她变得更加自信了。”“地中海号”游轮上的天津游客朱睿女士在电话中向记者说起自己的假期行程,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据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介绍,2023年中国“邮轮游”利好消息频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旅游产品9月15日在携程开售,10天时间就预售出数百张2024年船票。“皇家光谱号”,“MSC荣耀号”在上海旅游节期间均受到广泛关注,相关船票预订量剧增,“邮轮游”在中国呈现热度。
9月27日,爱达邮轮在天津举行首航仪式,旗下地中海号邮轮停靠在天津邮轮母港,这是大型国际邮轮三年来首次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航,标志着中国北方邮轮市场正在全面恢复。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9月27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复航。9月30日,“地中海号”满载着近2500名乘客驶向韩国、日本。“船员来自38个国家,他们都乐于与人交流。游客选择‘邮轮游‘在享受舒适旅程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游轮像是一个大型社交场,大家在一起说着不同的语言,体会着同样的快乐。”船长瑞典人克里斯蒂安·维斯特格伦说。
10月3日一早,当“地中海号”游轮停靠在日本福冈,邯郸游客王国华难掩兴奋之情。利用“十一假期”带着妻儿以及父母出游,王国华考虑的是既可以让老人“不累”,又能让孩子“玩过瘾”,还要符合妻子喜欢演出、爱好文艺的“文青性格”,“邮轮游”就成了最佳选择。
据天津国旅游轮负责人罗茜介绍,“70后”“80后”为了兼顾家庭成员,更乐于选择游轮出行。“游轮上有儿童的托管所,并且有无障碍设计,对老人而言安全系数更高。这省去了年轻人很多的‘照料时间’,让他们在旅程中更安心,享受到真正的放松。”
9月27日,地中海号邮轮首行仪式上,各国船员手持国旗入场与游客见面。中新社记者 王君妍 摄
“游轮旅游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明显,通常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运动等体验于一体,以丰富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游客新型度假休闲需求。同时,有助于提升旅游景区和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王亚磊表示。
天津城市作家、文旅专家徐凤文表示,中国旅游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旅游文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行需求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谈到提升旅游体验时,“地中海号”酒店总监英国人安德鲁·格雷厄姆表示,“饮食是旅游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中西方的厨师团队,可以将各地方的饮食文化传递给游客。如果游客感兴趣,还可以与厨师们面对面交流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看法。”
王亚磊在采访中提到,更多国际大型邮轮将在2024年陆续回到中国国内,将会把上海、天津等码头海域装点得更美,也将为旅客提供多种不同的出行体验。(完)
中新网天津10月3日电 题:天津不养闲桥 “依桥造境”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作者 张少宣 王在御 王君妍
9月30日至10月6日晚间,天津津湾广场大型光影秀将贯穿整个“双节”假期,当由无人机搭载的“火凤”在海河上空翩然飞舞,“大运河-海河”项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码头“津湾码头”也在9月30日正式开启试运营。津湾码头外观设计上融入了中国桥文化元素设计,桥与码头让城市水文化借由建筑,成为吸引世界游客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中国的建设速度令人称奇,天津的海河夜景非常美,各种样式的桥梁巨大且充满设计感,再搭配多彩的灯光,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西班牙的桥虽然也很美,但相对比较简单,并且以交通属性为主。”在北京留学的西班牙女孩葆拉假期来到天津旅游,对于海河上的桥梁啧啧称奇。
9月30日晚,天津“大运河-海河”项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码头“津湾码头”开启试运营。(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天津不养闲桥 “桥文化”成为城市旅游吸睛点
近期,一首《天津不养闲桥》走红社交网络。作者天津摇滚大鼓创始人李亮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津人乐观热情,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爱玩、会玩是天津人的性格,骨子里有自带幽默风趣的特点。所以天津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放松和舒适,如果外地朋友来天津旅游一定会觉得很休闲很文艺,与各大一线城市的忙碌状态不同,天津的悠闲是独具特色的。
“天津以其独特的人文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天津是三岔河口,九河下梢,海河横跨市内六区,桥自然很多,天津自古又有七十二沽的说法,游客多了我就想让全国的朋友更多了解海河,了解天津的桥。”李亮节说道。
从小在天津长大的李亮节,每天都要走过天津的大街小巷。与桥有关的生活场景他再熟悉不过。“有的桥下唱歌的多,有的桥下跳舞的多,有的桥下都是散步闲聊的人们,有的桥下都是拍照的人们,天天经过天天见,也不需要什么特别考察。外地朋友觉得天津曲艺好玩好听,别具一格,而且我写的歌词跳出了传统曲艺的范畴,歌曲描述的都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热点,把时尚的元素和幽默的天津文艺特点结合起来,应该是被更多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天津之眼”摩天轮,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兼具观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地标之一,2009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图为2022年国庆假期,游客乘坐海河游船观赏“天津之眼”摩天轮夜景。(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桥梁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文旅”符号,无论是宏伟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石家庄赵州桥,都让世界为之惊艳。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天津政协文史委员何焕臻则表示,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桥梁形式都集中在海河之上,海河已然成为“世界桥梁博览会”。
“1888年,英国设计师设计了天津第一座西式悬臂式开启桥金华桥,同时也是它也是中国最早的开启式铁桥。而由世界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院士设计的‘日月同辉’大沽桥,在2006年则荣获过全球桥梁设计建造的最高奖‘尤金·菲戈奖’。”何焕臻说天津的桥不但是文旅“吸睛点”,更是近代中国看天津和世界目光看海河的“中国名片”。
依桥造境倚桥观景 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
“我曾到法国塞纳河旅游,听了网络上那首《天津不养闲桥》就特别想来天津,天津的桥风格更加多元化,温柔浪漫中更有‘国际范’。”北京游客龙西女士说。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在讲到天津桥梁历史时表示,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曾是非常繁忙的水陆码头。因为河流众多,整个城市被南运河、北运河、海河分割为河北(南运河以北:关上、关下、窑洼)、河西(海河上游以西,一般指城厢地区)、河东(海河上游以东)三个部分。行船虽然很方便,但影响了陆路交通,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往来。
16世纪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官府建立了渡口16处,此后民间设立的私渡也兴盛起来。到了17世纪末的清代康熙年间,由于陆路交通的繁忙,天津老城附近先后修建了3座浮桥——西沽浮桥,北门外的钞关浮桥,东门外的盐关浮桥。“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也就由此得名。
“十一”假期期间,国外游客在津湾广场拍摄海河桥梁。 张少宣 摄
天津现如今拥有170余座跨河桥,摄影玩文艺就去金汤桥,体会法国风情那就北安桥,每逢年节游客来天津还能观看开启的解放桥,这些都是天津日常的生活场景。“人们觉得天津的桥亲切有温度,在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眼中,通过桥能得到对天津某一种习俗、某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故事化完整了解,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李亮节说道。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许熙巍副教授认为,桥最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河流两岸的交通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很多桥被赋予了人文意义,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品、城市的风景线、独特的文化符号。很多拥有著名河流的城市会同时拥有著名的桥,比如伦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桥、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等等。
“天津开埠时间较早,陆续建成了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标’桥。百年‘工业风’的解放桥承载了半部近代史,彩虹般横跨两岸的金刚桥见证了天津改革开放的步伐,永乐桥上屹立的天津之眼游人如织。这些桥,为海河两岸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还成了城市的新地标,成了天津故事的重要讲述者。”
9月30日晚,天津2023金秋海河文化体育旅游节在海河畔津湾广场亲水平台启动,炫丽多彩的主题光影秀点亮海河两岸,吸引了许多市民及游客观看。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许熙巍表示,连通两岸交通为主要性质的桥,应合理规划连接它的主干道路网络,合理设置上下桥交叉路口的管理,避免拥堵,提高人们的出行幸福感;散发历史文化魅力的桥吸引着大量游客,应进行适应文旅赋能的规划设计,提升游客的交通可达性、步行友好性和疏散安全性;观景位置好的桥,则应运用新颖造型设计、设立标志性节点以及建设观景台进行对景、借景等手法,依桥造境、倚桥观景,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观赏和休闲的场所。
“当游客漫步于不同城市的河畔,‘观桥看水’探寻的是城市文化的精髓。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一种充实和一种遐思。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互动中,深入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当代价值追求,感受丰厚滋润的精神归宿。”罗澍伟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