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关于它的故事你一定有所耳闻
提起温州,你最先想到的是 什么?
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温州商人很有钱
的确,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人开始以富有著称。
这是因为温州“含商量”极高,从市、县城到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家庭小工厂,生产面涉及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印刷、制笔、锁具、灯具纺织……
锁具生产。瓯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统计,每4个温州人中就有1个在外经商,70万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远远大于温州本土的经济规模。
中国(瓯海)眼镜小镇。瓯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温州:自古以来的商业之都
常被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形象缩影
这座自古以来商贸活动就格外兴盛的城市
自此,温州的商业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从市、县城到乡村,家家户户办起了家庭小工厂,生产涉及面之广,从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到印刷、制笔、锁具、灯具纺织……一颗纽扣、一支笔、一个打火机、一副眼镜,再小的商品,都能被温州人干成大生意。
1988年的平阳晴纶地摊市场。郑高华 摄
四十多年的卓绝奋斗,总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温州城与温州人创造了许许多多个“中国第一”。
章华妹拿着自己的第一份营业执照影印件。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全国第一本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中国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
全国第一座社会集资建设的机场
1990年6月17日温州机场试航成功。郑高华 摄
而指引这个过程的,正是温州人不怕苦不怕累、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人善于拼搏、不畏艰险的真实写照。
“弗怕折,只怕歇”,谁又会知道,温州和温州人,在未来的四十年会续写怎样的传奇?
并没有掩盖住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
除了有着遍及四海的商人和商品
温州,这座坐拥灿烂文化的东瓯名镇,不仅有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文人荟萃,也有着壮阔磅礴的大好山河。
不仅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里几千年的温州人也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的温州美食。
生意再忙,也得回家吃饭!
在人人惊叹的商业天赋之下,温州人的美食基因也难以忽略,以至于每个去温州找寻“财富密码”的人,回来都会胖上一圈:
“害!本来想去学人家做生意的,结果光顾着吃了!”
温州鱼丸:无数温州人的挚爱
温州人绝对是鮸鱼的噩梦。
二者常常并列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标题的画风往往是这样的:温州人的鮸鱼情结;温州人去年每天吃掉6.3万斤海鲜,鮸鱼排第一。
温州鱼丸。温州市文旅局供图
鮸鱼挑去鱼刺后切成细条,与酒、盐进行短时间的交融,再加入姜丝和番薯淀粉,温州人把它们慢慢揉捏、摔打上劲,就成了温州的地方名小吃——温州鱼丸,虽然叫“鱼丸”,却为不规则长条形。
温州鱼丸汤清味鲜,Q弹软嫩,是无数温州人的挚爱。
糯米饭:碳水爱好者的天堂
依着温州朋友的喜好,糯米饭是可以单独拎出来讴歌3000字的温州美食代表。
糯米饭。温州市文旅局供图
每日现炊糯米,晶莹剔透粒粒分明,有嚼劲但又不会过分生硬。配着爽脆可口、香气四溢的油条碎末,再淋上咸鲜适中、肥而不腻的肉碎儿汤。
或甜或咸,都是温州人念念不忘的美味早餐。
温州粉干:锅气十足滋味无穷
除了糯米饭,另一样从温州走出去,流行整个浙江地区的,是粉干。
把收获的稻米浸泡、研磨成粉,再压成轻盈如发丝的细条,晒干定型,晶莹透亮,仿佛是南方版的“龙须面”。温州人外出经商,随时带上十几包,每包用稻秆捆住,走到哪都不忘故乡。
粉干。温州市文旅局供图
来当早餐的粉干,往往是水煮,汤清粉香,阔气的能加些黄鱼、牡蛎、虾米等海鲜,一大早就“鲜到掉眉毛”。
炒粉干。图源: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作为夜宵的炒粉干是更为惊艳的存在,非得用大锅、大火、长筷子来炒,配菜切丝,打个鸡蛋,猛火之下食材充分融合,焦香四溢,镬气十足。
灯盏糕:其貌普通却内藏乾坤
温州街头的灯盏糕,外表长得像“油墩子”,风味却更上一层楼。
灯盏糕。图源:温州美食
趁热咬下,外皮又香又脆,内里是鲜甜多汁的萝卜丝和满满当当的肉馅,给人以强烈的满足感。
“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糇(馋的意思)得死。"这首在温州城家喻户晓的童谣,足以见温州人对这传统小吃的喜爱了。
不仅会搞钱,还会搞学习?
商人的精明,掩盖不住温州人的儒雅。
从宋代到建国之前,温州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他们的搞钱能力一样突出。
南宋时的温州,便意外地尝到大批士人入驻带来的繁荣气象,迎来人文发展的巅峰。南宋一朝,温州籍进士从之前的两位数,猛增至1000多人,以绝对优势居浙江第一。
同时,与道学、心学并称“南宋三大学派”的永嘉学派,也在此时形成。永嘉学派提出的“农商并重”和“义利并举”,至今还在温州人血脉里流传与继承。
永嘉学派馆。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温州也是南戏的故乡。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温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今已建立了完整的五级名录体系。
截至2022年底,现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9项,整体项目数居全省前列。
在温州遇见明秀山水 还原梦里江南
在温州,惊喜就在不经意间发现。
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揽了山、江、湖、海、洞、瀑,在温州明秀的山水里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充满了隽永的诗意。
楠溪江畔的美景,看一万次都不厌倦
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闻名,这里孕育出了中国山水诗派的开端。
永嘉楠溪江。永嘉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年山水派诗人谢灵运就是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下诗句——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永嘉楠溪江。永嘉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楠溪江体验竹筏漂流,感受自然山水的美丽,让人彷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将城市的喧嚣抛诸脑后。
雁荡山:一年四季都有好风景!
雁荡山,以仙风道骨闻名,古负盛名,素有中国“东南第一山”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方洞景区 。金锐秀 摄
雁荡山的奇特景观形象,给诗人、画家、文人学士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
雁荡山夫妻峰 。干夏翔 摄
无数文人墨客于此赋诗作画,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诗词5000多首,摩崖石刻400多处,谢灵运、沈括、徐霞客、张大千、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坐在瀑布旁静听落水声音,呼吸雁荡山间清新的空气,仿佛与古人交谈,心灵也在雁荡山中净化。
江心屿:赏双塔与落霞相映的日落美景
江心屿,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
江心屿上的古塔,多少年来,指引着瓯江里的船舶来来往往,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江心屿。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心屿每晚的灯光秀,运用现代影射原理和多种手法,重点突出二塔一寺,演绎了瓯越风俗文化以及江心屿的演变,游客在码头乘船观赏,微风拂过,十分惬意。
洞头列岛:奇妙瑰丽的海上花园
洞头列岛。洞头区委宣传部供图
洞头列岛,具有石奇、滩佳、礁美、水清的独特景色,以及云霞、大海、海鸟、船帆、日出的旖旎多姿海上风光。
洞头列岛由302个岛屿组成,宛若数百颗明珠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上,璀璨耀目,峻奇瑰丽,区内山清水秀,山海兼胜,独具魅力,富有“海山桃源别有天”之意境。
洞头列岛。洞头区委宣传部供图
洞头列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5℃,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观海景、荡海舟、钓海鱼、捡海螺、泡海浴、购海货,倚着栏杆看潮打礁石、浪击沙滩的海岛风光,是独属于海岛的夏日回忆。
温州,翘首以盼迎亚运
办好一个会,能提升一座城。
温州作为今年杭州亚运会协办城市之一,设有3个场馆和1个亚运分村,承办足球项目和龙舟项目。
温州奥体中心。温州体投集团供图
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与温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负责承办亚运会足球部分小组赛及淘汰赛,位于瓯海区的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也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高标准的龙舟赛场,将承办亚运会龙舟项目的全部赛事。
幸福温州·温州体育中心 。苏巧将 摄
随着亚运氛围愈发浓厚,亚运元素也深度浸润到了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温州持续攀升的城市“颜值”,已将“美”传递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一座集山江海湖岛泉之大成
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城市
去发现它厚重的文化与历史
去感受独一无二的温州气息!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周薇 路露 制图:中新AI实验室)
每当居民之间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时,这位热心助人,又善于解“疙瘩”退休女性总有办法化干戈为玉帛。史玉江摄
中新网新疆昆玉10月3日电(史玉江 刘秋月)在新疆兵团基层连队,有一个名叫“古丽花”的调解室,被称为职工群众的“解忧室”。当地人有什么纠纷,都愿意去那“评评理”。它在化解基层民众矛盾有什么“魔法”?
金秋时节,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的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还未褪去炎热。走进七连办公室楼内,中新网记者看到调解室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室内温馨、舒适的布置能让人身心放松。
“你是不是要调解?我去叫何书记,我们这里有事都找她。”该连队一位干部说。
这名“何书记”名叫何淑红,据称是当地的“金牌”调解员,每当居民之间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时,这位热心助人,又善于解“疙瘩”退休女性总有办法化干戈为玉帛。她有什么调解“秘诀”吗?
“金牌”调解员的“秘诀”
何淑红善于从当事人的性格入手,讲话和颜悦色、当事人尊敬她,也愿意配合她。刘秋月摄
“我对这里的人比较了解,也喜欢管闲事。”体型稍胖、扎着“马尾”,着纯白色衬衫的何淑红微笑着说。
何淑红退休前担任四十七团六连、七连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威信高。该团很多人有什么纠纷喜欢找她。退休后,受团里邀请,她在七连当起专职调解员。
“人民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心中有杆秤,为遇到矛盾纠纷的群众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何淑红说,基层的各种矛盾纠纷比较复杂的,如果处置不当,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
何淑红每天要用一两个小时学习法律。“民法典通篇我看过十几遍。有什么不确定的,我就去找司法所专业人士。”
调解中,何淑红善于从当事人的性格入手,讲话和颜悦色、当事人尊敬她,也愿意配合她。小至夫妻纠纷,大至财产纠纷,她每次都预先做功课,根据案情的特点做好对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尽全力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一天最多调节11个纠纷
2022年6月初,何淑红得知一纺织公司拖欠何某等23名农民工工资78.96万元,农民工天天聚集讨薪。她通过核实得知:该公司项目款没有到账,公司账户也被冻结,没有钱支付工资。
何淑红向该团司法所汇报事情原委后,协调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信访办等部门一起调解,成功助23名农民工讨回工资,完成司法确认。
何淑红一天最多调节过11个纠纷。她说:“再累也要把当事人安抚好。很多人的矛盾不能拖,越拖越容易激化和扩大。”
2020年,七连职工鲍八一回“老家”武汉,把自己的地交给廖素群代管。当时因关系好,既没签合同,也没说费用的事。次年3月鲍八一回来后,认为廖素群种了一年土地,应当给自己付租金。但廖素群认为自己只是帮忙代管;再者因为疫情,种地就不赚钱。结果矛盾闹大,这二人不约而同找到何淑红。
何淑红说,她前后找过鲍八一27次。“我用法律法规帮他梳理事情的脉络,还会讲些小故事让他明白‘和为贵’的道理。”鲍八一最终同意言和。
“平常我们有啥事情,只要给她打电话,她就给我们解决,说到办到。”廖素群说。
近两年,何淑红调解的劳动争议,邻里、婚姻、损害赔偿、土地林木纠纷等各类民事纠纷179件,涉及金额522万余元。该连队职工到连队办公楼里办事,总会去她聊两句。他们说,何淑红是他们的知心人。
“我是在四十七团出生长大的,身边的人都熟悉,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结’,心里也舒服。”何淑红告诉记者,她会一辈子生活在这里。(完)